[邹建华行业研究]对比|快递末端投递到底有没有“最优解”?
快递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最后一公里”瓶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痛点,而逐渐演变成关系民生的社会化问题。上至政府管理部门,下至各类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化解之道。
高增长下的新商机
行业高速增长的原因何在?事实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首先来看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消费习惯带来的变化。网购已经成为“90后”“95后”甚至“00后”的标配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90后”群体成为就业的主力军,其消费能力的持续大幅提升,使得这部分人成为快递增量的最刚性基础;另一方面是生活中各种物品交互的快递化(如鲜花、蛋糕、洗衣、送餐等)。这种消费模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增量是巨大的。此外,农村城镇化及网络的普及,导致快递电商包裹的增量不可逆转。在“一带一路”、全球购、电子商务全球化等新形势下,海内外的交互也更频繁,由此带来了快递增量的急速发展。
当然,除了有不可回避的外部因素外,快递持续性增量也与其自身发展有关。比如,当快运逐渐呈现快递化的趋势时也产生了新的快递增量,快递公司的上市以及获得资本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还有市场占有率导致的价格战所激发的快递增量,所有因素叠加共振之后会使快递、电商包裹量呈现持续强劲的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六到八年内,快递业将会一直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快递“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也会越来越明显,瓶颈会越来越收紧。在此背景下,末端投递呈现出巨大的商机。
模式优劣有几何
嗅到商机的各家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首先是快递公司在积极探索末端产业升级。比如顺丰的嘿客(后转顺丰家)以及顺丰优选的线上线下呼应,快速多场景铺开的圆通速递“妈妈驿站”,百世的“邻里”社区店,申通速递成都试点的OTO体验店等,这些都是快递公司自发地延展到末端解决投递难题的举措。
除了模式上的创新外,各快递公司也在通过四处招揽派送员工、优化培训流程、提高末端网点的派送收入等方式缓解末端难题。但在当前人力成本及人力管理成本不断攀升、新一代的劳动者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工作的意愿持续下降、人力资源持续遭遇瓶颈约束的背景下,单靠快递公司自身发力末端的效果不是很好。此外,也有一些快递企业通过提高末端投递信息化水平来提升派送效率。尽管快递员移动端产品的应用能提高部分派送效率,但这对于如此快速增长的快递包裹量来说是杯水车薪。
除快递公司自身发力外,目前还有两类主流的新型末端投递商业模式。一类是“驿站”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利用场景资源,比如邻近居民点的连锁商超,社区内小卖部,或物业提供的有一定面积的经营场所,经营者有其他类型的店铺营业员,社会闲散人力资源等,也有专业化的第三方创业公司,其在末端仍然主要通过人力建立一些可接纳各家快递企业的投递点,形成集约化的统一配送,达到提升各家快递公司末端投递效率的目的,并节约了投递成本。
这种商业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规模偏小,很难实现大规模的扩张,统一培训能力不足,信息化能力弱,专业度难以提升,容易游离在行业监管之外。当然,这类派送模式也有规模较大的“菜鸟驿站”,但其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菜鸟驿站”除派送阿里旗下淘宝、天猫、天猫超市等快递包裹外,其他电商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成千上万的微商、数百家各具特色的垂直电商平台的货物也在通过“菜鸟驿站”派送。虽然“菜鸟驿站”是“菜鸟”的标识,但毕竟有显而易见的阿里标签,其他电商平台对此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另外一类就是末端投递“智能化”,通过遍布各个场景的第三方铺设运营的智能快件箱解决末端投递难题。其行业近几年及未来发展可参考图:
不过,其在行业高速发展中也遇了到不少问题。比如,智能快件箱的运营企业为盲目争夺市场份额,无底线地抬高租金,导致服务性质的铺设费用水涨船高,作为运营成本的重要项已经远远高于企业的承受底线。一些运营企业为争取投递用户和片面追求快件箱周转率,长期采取所谓免费策略,这导致上游企业产生错觉,再去收费改变习惯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此外,运营商区域密度覆盖不合理、密度不够等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该区域内的快递公司加盟商而言,由于没有从整体上节约其人力成本,加盟商付费的意愿不高,还有一些运营商铺设的区域过于宽泛,且多场景全面铺设,导致管理成本骤增,运营绩效不佳。
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可喜的是,当各家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亲身经历这些战略规划实施不当带来的切肤之痛后,都积极觉悟反省,自我修复。比如,从布局架构上作调整,精准布局优化运营,目前末端派送场景大致分为五类,社区、写字楼、园区、工厂医院、校区等,运营企业也在根据各场景的不同派送痛点,细分开拓和运营思路。同时,也有不少企业意识到,如此庞大的物联网项目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只有区域化开拓及运营才能把服务做得更好。而这些思路的转变都需要时间,相信行业阵痛终将过去。智能化投递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既是大方向,也是大趋势,预计未来能占到末端投递份额的30%到40%。
不论哪种模式,在寻找快递“最后一公里”瓶颈的最优解上,各方都在发力。解决末端难题,未来值得期待。